(2) 《云笈七笺?诸家气法?服气精义论》绝谷法
该篇“服药论”认为,五脏通荣卫之气,六腑资水谷之味,服气则脏气有余,绝谷则腑味不足,故以草木之性味于脏腑所宜配制“安脏丸”和“理气膏”,无病脏腑平和者可常服?外加茯苓巨胜等丹药。如临时患病,可据病情增损服药,若先有痼疾,则另当别论,作其他治疗。以下方药可双向调节人体功能,在辟谷期间,防治营养紊乱。
“安和脏腑丸方”
茯苓30克 桂心30克去心 甘草炙30克 人参60克
柏子仁60克 麦冬60克 天门冬120克 山药60克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一日二次,用松叶、枸杞等药为饮送下。
“理润气液膏方”
天冬门煎、黄精煎、地黄煎、白术煎各 5升相和,山药、泽泻各150克,桂心60克,炙甘草90克,共为细末放诸煎中,再加熟巨胜、杏仁各 3升,白蜜 2升搅令稠,重汤煮,不断搅动如膏为佳,冷凝捣数千杵,密器贮固,每日三次服,每次取李核大一丸含消咽之。宜八、 九月制药,二、三月再煮一次,令稠硬,经夏不坏。
(3) 《云笈七笺?诸家气法?神仙绝谷食气经》绝谷法
“胎息精微论”认为,每一咽后调气六七息,如水流过坎声才是通气,直下气海,使腹满如结胎状,内气常满自无饥渴。辟谷者腹空即咽内气,不拘七咽二十一咽之数。
“赤松子服气经序”认为:“食谷者智,食气者神”,“子欲长生,肠中当清”,“神仙绝谷食气经”之法是以春二、三月,九、十八、二十七日等良辰吉日时可行气。选幽静山林,近甘泉东流之水,向阳之地,沐浴兰汤,内视上中下丹田,内气致于下丹田。初绝谷日减一口,十日后可不食,二、三日腹中饥,取好枣九枚,加上如方寸大术饼(中药白术粉碎后制成)九枚食之,一日一夜不过此数,不思食物勿食,饮水可一日三、五次。口中常含枣核,使人爱气生津,徐缓漱咽之,鼻微微吸气引之,不使腹大满。欲中止绝谷,初饮米汤稀粥,日增一口,渐加至十日后可食米饭,但不可饱。
4、 身体瘦弱
瘦弱与肥胖是两个极端,大多属于病态。中医认为瘦人多虚火、多痨嗽,肥人多痰湿、多气虚。内养强壮功是内丹术的筑基功,对两者都有肯定的疗效。内丹术如前文所述,现将内养强壮功介绍如下。
(1) 姿势:平坐椅凳上,椅凳高低适中,以大腿放平为好,盘膝坐可用软垫,以舒适为要,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腋松腕,口目轻闭,舌抵上腭。双手结手印,可两手虎口交叉互握放于小腹前,也可拇指屈握于四指内,半握拳放两大腿上(称孩儿印或握固)或双手合十,放于胸前(称金刚杵)或双手重叠放腹前或胸前(贴印、三味印)。站式上身如坐式,要松腰敛臀,膝曲足平,双足分开,内则同肩宽,双手或自然下垂或在小腹前,或在胸前如抱球状。仰卧或右侧卧(个别胆石症、胃粘膜脱垂症宜左侧卧),枕高适度,以放松舒适为佳,手可放下丹田或中丹田。
(2) 呼吸与意念:初学自然呼吸用随息法,男性意守下丹田,女性意守中丹田。意守丹田可交通心肾,健脾养气,巩固下元。为了解决意守和入静困难,可用身体微动法诱导意守丹田。以脐为轴,前后转小圈,吸从脊背升,呼从腹部降,身体可前后微动,随意升降,最好意动形不动用意不用力,可作20次。这种意念可诱导意守下丹田、前丹田,重点在补肾健脾,可改善消化和内分泌系统功能。以脐为轴,左右转圈,吸左升呼右降,腰腹可随意微动,不要大动,左右各10次。脐后虚设一轴,围腰平面环绕,左右转10次,吸转左侧呼转右侧,再反转。吸时耸肩提臂约 1CM,呼时放松,作10次。吸时肩上提足下蹬,呼放松,作10次。吸时一侧肩、胯上提,一侧下降,呼放松,左右交替各10次。吸时一侧肩上提足下蹬,呼放松,左右交替各10次。这种意念和微动有利于意守入静,可疏理肝胆经气,调畅气血。
(3).自我按摩:“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在膝眼下三寸,揉按81次(双手同时以拇指按阴陵,中指按三里)。“阴陵泉”:足太阴脾经合穴,在三里相对处。“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在内踝上三寸。“绝骨”:足少阳胆经,在外踝上三寸。“太冲”:足厥阴肝经,在大趾次趾间陷中。“涌泉”:足少阴肾经,在足心上1/3处。“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在腓骨小头斜下方。“粱丘”:足阳明胃经,在膑外侧上二寸。“血海”:足太阴脾经,在膑内侧上二寸。“伏兔”:足阳明胃经,膝上六寸。“髀关”:足阳明胃经,屈股时平会阴,缝匠肌外侧陷中。“申脉”:足太阳膀胱经,外踝下陷中。“照海”:足少阴肾经,内踝下陷中。“承山”:足太阳膀胱经,腓肠肌人字纹陷中。“委中”:足太阳膀胱经,膝窝横纹中点。“承扶”:足太阳膀胱经,臀横纹中点。“环跳”:足少阳胆经,尾骨尖至大?转子连线外三分之一。“风市”:足少阳胆经,大腿外侧垂手中指端。这些穴位可补气养血,健脾疏肝,理气益肾,疏通经络。健步增力,治疗疲劳综合症,身体瘦弱,有利于男女健美。
5、 皮肤粗糙及其他皮肤病
用前文整体修练的委气诀和传统内丹术,特别是干沐浴和周天功,可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微循环,改善皮肤细胞新陈代谢,再通过双向调节效应,持之以恒,必定能逐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