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功理论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15)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意守丹田是怎么回事?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意守丹田有哪些要求?

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

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要放松,以头不胀痛为度,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帮助入静。随着练功实践的加长,可逐渐减小意守的强度,渐渐达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程度。

练功先哲们认为,通过一定时期的意守丹田锻炼,内气(此指感觉)就会在该区聚集,慢慢还会产生一些热、重、胀以及类似热气流的感觉,并逐步明显。再练下去,无需用意念引导,就可能自然地出现内气循任脉—督脉循行的感觉。

部分女性患者,经期意守丹田如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之间,为中气汇集开阖之处,也是任脉与脾、肾、心包等经络汇集之处。意守膻中穴,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调节和治疗某些妇科疾病。

也有一些练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会出现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气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此时,应依具体情况放弃意守丹田而改变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

怎样预防练功出偏?

预防练功出偏,应针对可能引起出偏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

1、为了避免所学功理功法有误,或自己理解错误而引起练功出偏,初学气功时就应对气功有全面了解,不要把气功当成一种简单的知识和呼吸的锻炼方法。最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掌握练功的基本要领,并据此选择适当的功法,对练功中可能出现的正常和异常效应有所了解,从而在开始练功时就能随时把握自己的练功状态,及时发现练功中的异常感觉、动象等异常效应,必要时可随时请教有关教功人员和气功专业研究人员,尽快消除异常效应,避免练功出偏。

2、对于教功人员来说,应重视对气功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自己真正认识清楚的基础上,学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功理功法讲解清楚。在教功中也应循序渐进,并从心、身两方面关心学功人,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加强精神修养。对练功中产生的各种反应,不要轻易赞扬,以免练功人盲目追求。更应注意到,由于每个学功人的心理素质、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都不同,练功效应也有很大差异,须具体分析,及时给予指导。对于一些不易掌握和容易出偏的功法,不要轻易传授,以免出现差错。

3、为了使所学功法适合自己的体质、病情,学功人最好在气功专业人员和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功法,并随时根据自己身体情况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

4、气功之所以要求“性命兼修”(精神与身体同练),正是考虑到学功人自身的心理素质对练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练气功的同时,必须重视自己的精神修养,把自己心中的抑郁和忧虑“化解”开,尤其是摆脱开那些由于疾病带来的精神影响。“治病须先忘病”,练功人必须经常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对于练功中出现的各种幻觉,也应视如不见。此外,更应重视在练功前设法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必要时可与心理咨询人员取得联系,通过心理测验和咨询去消除这些隐患,从而避免在练功入静状态下诱发精神障碍。

5、对于练功过程中可能受到外界影响,应有所准备,即使受惊后也应保持安定,从而有利于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

通过对练功出偏的研究发现,盲目自练是引起出偏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猜疑是练功者大忌”,尤其是练功出现一些效应时,不要胡乱猜疑。如不明白,可向专业人员请教,绝不要猜疑自己是否出偏,否则,这种不良的自我暗示,会影响入静,甚至诱发偏差。

必须指出,练功出偏并不是气功本身的问题。事实上,练功出偏的是极少数,只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练功出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分享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