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功理论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针灸疗法与气功疗法

作者:张天戈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针灸与气功有什么关系?目前已经为人们所重视。从历史看,有许多传统针法就是气功与针刺相结合的,如“无极针法”、 “意气行针法”、“意气合一针法”等,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已濒于失传。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可以见到气功与经络形成有着密切关联,由此也可以看出气功与针灸的关系。

在临床上,针灸用于临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针刺手法通过刺激穴位而引导或激发患者的“气”,这是运动患者本身的气,气至者而有效,气不至者效差或无效;二是通过气功修炼后,术者把内气通过医师的手和针体传到患者经穴中,以激发、提高、调整患者的经气,从而提高疗效。第一种方法在针灸中普遍使用;第二种方法称之为“意气行针法”,但已很少有人使用。

意气针法基本功锻炼方法

一、闭目瞑心坐:

盘坐、平坐均可,双目轻闭,舌抵上颚,牙齿轻叩,口唇微开一缝。肩背放松气沉丹田(气海穴),心不乱想,意守丹田,自然呼吸,吸气小腹隆起,呼气小腹凹陷,呼吸要求匀、细、缓、静、无声。

每日坐2~4次,每次30~60分钟,本功法可练30天左右。

二、太极站桩:

站立地面,双足分开(一只横足宽),头正直,双目闭合,舌抵上颚,全身放松。呼吸与意守同静坐法,双手微抬起,虎口相对,置于小腹(丹田)前,似抱一太极球状。

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练习1~3个月。本功站到一定时间后,由于意气的修炼,可产生内气(也称真气或元气)激动,出现肢体微动,双手上下抖动,这种抖动似有意又似无意。似有意指的是手甩动时练功者自己知道,似无意指的是动的频率、强度、次数、时间又不是练功者规定,一般几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手抖动或甩动后有热涨感觉,这是内气向外发放的一种初级形式。

三、合掌领气法:

站立姿势同太极站桩法。双手于胸前合掌,丹田呼吸,意守双掌。双手合掌时可稍用意和用力,这样可引气到手,而使手开始抖动,这种抖动比太极站桩的剧烈,容易产生疲劳。一般只动三分钟左右(有的体质差,只能动几十秒钟),很少有超过5分钟的。

四、发气法:

也称指板发气法。制作50~100块与本人手掌大小的木板(一般宽15公分,长20公分,厚1~1,5公分)。练功时,手置于木板上,手指及掌心紧贴于木板,然后以意领气到手,令手发出微微颤动,木板也随之颤动。发气力大时,木板颤动幅度大并有咯咯响声,当气力发放完后,手的颤动会自行停止不动。开始先从一块木板练习,手有力后再添加木板,最多的可添加到几十块,过去能练到100块,但很少有人达到这种功夫。左右手交替练习。

五、太极拳法和沙袋法:(从略)

意气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般在炼一百天以后,大多数可以运气行针。常用的有无极针法,意气行针法和意气点穴法。

一、无极行针法:

操作时和传统针法一样,只是无极针要求:“手不离针,针不离手,以气运针,手到病除”。进针时手握住针柄,直刺入穴位后不捻转,留针时手不离针柄,一般留针由几十秒到3~5分钟,起针后再针第二个穴位。在行针时,要求医师精神集中,“手如握虎”,以术者之气通过针体传到患者穴位内。以术者之气来调动病患者之经气,而不是靠补泻的手法来激发病人的经气。这种针法,得气也起针,不得气不施手法也起针。取穴多选用背部的夹脊穴和俞穴,也可用于耳穴。

二、意气行针法:

施术手法和无极针法相似,所不同的是在进针后施用补泻手法,意气与手法相结合,以激发病人的经气;同时也告知病人配合,调动病人的意气与医师的意气相结合。这样针刺入穴位后,气至迅速,疗效高。病人的意气至为重要,是提高疗效关键之一,不可忽视。

意气行针法的手法除直刺外,捻转、提插,以及呼吸、迎随补泻手法均可应用。但极须注意,手不离针柄,气至后手仍握住针柄30秒~3分钟左右,在留针10分钟或立即起针。但术者有某些原因,如患病、疲劳等,不宜使用意气针法时,不要勉强应用意气针法,可改用普通针法。

三、意气点穴法:

用于惧怕针刺者或临时急救之用。运用时,和意气针的领气一样,只是不用针,而用手指代针进行点、按、揉,以达到治病目的,多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操作时要轻点穴位,不可粗暴过力,以免损伤软组织。这种点穴法要用的是“气”,而非靠“力”,其他同上。

运气施针法是运用术者本身之内气,补益、调整患者之经气,多为补养调理作用。故治疗需用泻法时,一般不用本法。

分享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