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功理论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健身气功与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6)

作者:魏用中 来源:气功人网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7,最后还要说说鬼和神

孔子说: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所以,他总是敬鬼神而远之。这在普遍祭祀鬼神的时代尤为了不起,不知为不知的学风也让人肃然起敬。然而正如章太炎所说,孔子还没有把鬼神打扫干净,老子一语就打扫干净了: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为何有此等威力?这是因为,老子之道,只是气的运行。而鬼者,屈也;神者,伸也。什么东西屈?气。什么东西伸?也是气。既然只是气在屈伸,那鬼神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老子之道,即气的运行,便把鬼神的牌位彻底砸了。牌位砸了是否等于鬼神不存在了呢?作为令人恐惧、神秘不解的一切鬼神都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可以说,道学是彻底的无神论。然而,作为气之屈、气之伸的鬼神却普遍存在,永远存在,只是不再神秘而已。从这个意义可以说,道学又是普遍的泛神论。因为,气的运行普遍存在,永远存在。而鬼之屈,就是气太憋屈,极不舒坦,运行得太慢了;神之伸,就是气极活跃,以至疾而不测,运行得太快了。比如说,有的学佛修道之人,吃了猪肉有时心里难受。研究发现,许多猪屠宰时存积了大量恐惧信息,有害于食肉者健康。所以,发达国家的猪也享受了安乐死,这实际上也就是不让猪的气太憋屈。猪如此,牛马羊也如此,人更如此。本来,生为气之聚,死为气之散,好聚也好散。然而无论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造成气运行得太慢而不好散,都是免不了的事,那么,这个意义上的鬼的存在也难免。故此,中国的鬼文化始终未断,夏商周三代最兴盛,现在巴蜀最突出,如重庆丰都鬼城。作为不疾而速之神又为何普遍存在呢?因为气本身极具活性,绝无可比。不过,人既是精气神的综合存在,又可自觉练神,练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以某种方式感知外界这种不疾而速之神。这也就是所谓神通。条条大路通罗马,神通之处也更广大。中国自古不乏神通广大之人。老子何以不窥牖而见天下?以此。管子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神将通之。这就意味着,人人可以有神通。因此,自古我们这片土地就叫神州大地;现在我们一项尖端科学成果也专以神舟命名。

什么叫科学?有人说,就是破解了的迷信。什么叫迷信?有人说,就是未破解的科学。此即是说,科学和迷信是相通的。对鬼神的迷信,是人类迄今最大的迷信。而它早已被老子破解,所依所凭就是气。可见,气不但是鬼和神的中介,也是迷信和科学的桥梁。而人们一旦掌握运用气这个武器破除了对鬼神的迷信,也就扫去了心灵健康的一大障碍。

综上所述,老子阐述的气,连接无和有,贯通生死门,驰骋形上下,囊括天地人,成道又成器,生阳共生阴,可由静致动,可积精化神,可炼人成仙,可降伏鬼神,可解迷信惑,可启科学门。它是老子哲学各个范畴唯一的内在的中介,因此,它就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同时,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

气这个核心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具有怎样的价值,它普遍的表现是什么,人们应该怎样来掌握运用它,掌握运用它的前景会如何呢?

五、天人合一的深层根据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文化,早已展示出一个共同的趋向和追求,那就是真善美。哲学、科学重真,宗教、道德重善,文学、艺术重美。然而,何谓真善美总是众说纷纭,就像人性的善恶一直争论不休一样。中国文化则有一个关于真善美的终极标准,那就是:天人合一为至真,知行合一为至善,情景合一为至美。这种标准,已经扬弃了通常所谓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而这种标准的基石,就是天人合一这个至真。因为,至善,就是知其天人合一而行之,至美,就是行之而来的情景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重要也是整个人类文化最有价值的理念。这愈来愈成为国内外许多仁人志士的共识。

这个理念怎么来的?也就是说,天人合一,一在哪里?它最深层的唯一根据是什么呢?

天人合一理念成于道学,见于易学、医学,尤以老庄的阐述最明确。如老子所说万物中气以为和,庄子所说通天下一气、万物与我为一等。其次,如管子将地上五谷和天上列星都同归于气之精华,人之生死更都同归于气之聚散等。可见,中国古代先哲们首先是认识到气的本性,然后才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就是说,气是天人合一的唯一根据,并且,先明此根据后生此理念。在老子那里,一方面,先天地而在之气恍兮惚兮,寂兮廖兮,涣兮泛兮,窈兮溟兮,“吾不知其名”;另一方面,它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以,气作为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既虚广无际又确凿有据,既恍恍惚惚又毋庸置疑,他称此为“玄牝”。老子大概并非师从某人而知之,就是站在他前代巨人的肩膀上,不窥牖见天下而知之。

自此而始,天人合一这个理念就像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十年文革除外)。它不仅是体现民族文化童贞的、从华夏大地最深处自然涌出的一汩清纯,它已成为全部中国文化最久远、最多彩、最显赫的一面旗帜,宛如一面巨大的喷泉屏幕,映现出中国文化的全色图景。这从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王廷相《答天问》的一脉相承中,可以见其端倪和掠影。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王符的元气本原论、张载的气本体论、王廷相的气化论的层层深入中,略识一下这面旗帜之所以巍巍矗立、这屏银幕之所以蔚为壮观的依托和根底。

流行于汉唐时期、以王符为代表的元气本原论,是把混沌的元气看做宇宙的本原。元气自己发生变化,慢慢清浊相分,形成天地,再演变成万物和人。周桂佃教授比喻说,元气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就好像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关系。原油经过提炼,变成汽油挥发就成了天,变成沥青凝聚就铺了地,其它则作为化工原料制成塑料、涤纶、尼龙等各种器具。王符的元气本原论与一千多年后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遥相一致,后者曾受到恩格斯高度评价,并被现代天文学汲取接纳。

宋初的张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极为重要的思想家。张岱年教授称赞他“第一次提出关于气的比较详细的理论”。周桂佃教授指出:“从张载提出‘太虚即气’以后,气本体论在宋元明清几百年历史上,成为唯物主义宇宙观的主要形式”。天人合一这个词就是张载首提的。同样,他也是首先认知气的本性,从而提出天人合一概念。张载的理论主要有两点:一,世界的一切,从无形无状的太虚到有形有状的万物,都统一于气,都是气的变化;二,气之所以变化,是由于中涵浮沉、动静、屈伸之性,亦即本身包含对立的两方面。张载为什么称气为本体呢?他说,气有聚散两种存在形式,聚就成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散就成为太虚。而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但是,聚亦吾体,散亦吾体,气始终是本体。他还说,气之聚散,犹冰凝释于水。《淮南子》和《论衡》在谈到人的生死时都曾作了冰与水的比喻,后人多有模仿。张载的气本体论也作了这一比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冰与水都以H2O为本体。这么一来,元气本原论与气本体论的异同也就容易理解了。二者都以气为天地万物之根,但后者多了一层意思:万物又复归于气。前者就没这层意思,就像石油产品并不复归于石油一样。

分享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