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功理论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中医诊疗不重形态重状态

作者:曹东义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中医与西医在指导思想、基础理论、诊断技术、治疗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在如何看待人体的形态与状态上,也有很深的分歧。

2000年之前,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就很注重人体结构,他说:“我认为,了解什么病是因功能而生,什么病是因结构而生,也是必要的。我所说的‘功能’大致是指体液的强度和力度,而‘结构’是指人体内待发现的形态,其中有空的、凹的、渐宽的、渐窄的,有的是膨隆的,有的是圆而硬的,有的是宽而悬吊的,有的是平展的,有的是长的,有质地紧密的,有质地松散而多肉的,有似海面多孔的。那么,哪一种结构最有利于从人体其他部位吸取体液并吸住它们呢?是中空而膨大的、圆而硬的,还是渐渐凹陷的?我主张最适宜的构造是宽广、中空而且渐细的。人们应该知道这一完全不封闭的东西能看到。”

希波克拉底重视结构的学术特点,为西医研究生理病理解剖研究奠定了基础,与此后盖伦(Calen公元129-199年)写作《论解剖过程》、《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两书,在方法论上是完全一致的;也与此后在文艺复兴时期崛起的实证医学,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中医学是在另一条道路上前进的,尽管中医的脏腑描述“实有其物”,但是,中医学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并不说肝的硬度,肺有几叶,心有几孔,肾有何细部结构,而是说“五脏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故实而不能满”。只说肝的阴液虚少了将会影响谁?肾的阳气虚了将会影响什么?肺、脾、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之中应该如何协作,心、肝、脾在血液循行的过程之中各自应当发挥什么作用,脾胃大小肠如何配合才能运化水谷,五脏的精气怎样充实五官才能发挥作用,讲的都是脏腑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结构派生功能。

中医重视生成论,对于人体如何生存深有研究,以“升降出入”概括性地描述了人体的生理机能,以及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密切联系。“升降出入”不是笼统的模糊概念,而是各有标准,“太过不及”皆是病态;升降出入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何谓太过,何谓不及,中医通过四诊就可了解清楚。值得提出来的是,“升降出入”的过程,不仅是物质代谢的过程,人的情志活动的“信息”出入,也包括于其中。

中医诊断时也是重视“过程流”,气滞、血瘀、痰凝、食积、水湿停聚等病理机制,虽然伴随着物质变化,有时显露某种形态,但是根本上还是状态的改变。也就是说,疾病所以出现,就是原先流通的气血发生了停滞的状态改变;或者流动的水液停而成湿、聚而成饮、凝而为痰。因此,中医的胸痹虽然略等于西医的冠心病,但是两者的着眼点不同。西医讲求排他性的“纳入标准”,必须具备一定的形态条件,才能被确定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讲求生成过程的渐进性,一有瘀滞就可诊断为胸痹,不用问其结构如何。“没有结构”的胸痹,比“有结构”的胸痹,更容易治疗,疗效也更好。因此,中医强调治未病,“上工治于未形”,良医救于未萌。而讲求构成论,有严格“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医学,在“没有形成”具体形态之前,就不能“诊断”,也就难于有相应的应对措施,更不可能在理论上倡导“治未病”。按照“确诊之后再治疗”的模式,“治未病”是不能提倡的,“未病而治”属于无目标之治疗。

中医治疗时所使用的理气、活血、消食化积、化湿、祛痰,都是注重状态转化,而不是追求形态改变。当然疾病过程之中的形态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中医治疗过程之中散结、消瘀的过程,就是立足于状态改变而达到了形态转化。这就像老农种地、花匠养花,他们了解植物是否健壮的方法,不是靠切开分析、化验判断,而是从整体上判断植物的生长状态,看看其“精气神”是否充足,通过改变环境的水肥、阳光、通气,而影响植物的状态,进一步改变植物的形态,而不是反过来先改变植物的形态,再改善植物的状态。

西医内科疾病的治疗,虽然多数情况之下,也是通过改变状态之后,才去改变形态的(如冠心病的治疗),但是,在理论上还是基于分子靶点,仍然是从形态结构出发的。

中医诊疗不重形态重状态的特点,重视的是疾病的暂时性、可转化性,为中医从证候出发,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奠立了理论基础。比如,在SARS流行的过程之中,中医“介入的机制”不必等待确诊之后才开始治疗,在“疑似”阶段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特点,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既可以“防患于未然”、“救其未萌”,也可以“见微知著”,大有作为于“病在皮毛”。疾病进入血脉、深入脏腑、形成固定的形态,治疗变得困难,患者所受的伤害也会因之而加重。

辨证论治不仅是中医的学术特点,也是中医重视状态的优势所在。

    分享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