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功理论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传统针刺导气法

作者:韩兼善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导气有导引经气,疏导气机之义,运用气功或针刺均可以进行导气。在针刺导气方面,《内经》提出了很多原则性的论述,后世针灸家不断发展补充。笔者早年师承先父韩绍康(原广东省中医研究所针灸顾问),从医30余载,略有所得,现谨抒已见,望同道指正。

一.针刺导气法源于《内经》

《灵枢·五乱》:“五乱者, 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内经》在这里论述了针刺导气的基本概念:其一,基本手法:针刺得气后,针均匀缓慢地插入,均匀缓慢地提出。其二,机理:非补非泻,不是针对有余不足之病,主要是治理乱气之相逆。其三,主治"五乱"病。此论述奠定了针刺导气法的基础。

此外,《内经》在其它篇章里还有论述。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这些论述阐明了导气不仅能治气虚,并能用于气有余于上,以及寒与热等病,即用导气法不仅适用于乱气相逆,还适用于体质虚或兼有邪气的病症。这就提示了用针刺导气法治理气机紊乱的同时,还要适当处理这些情况。《灵枢·五乱》举例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指出气乱于臂足,可能引起血瘀,因此宜先取血脉去瘀,再取阳明、少阳之荥输针刺导气。《灵枢·邪客》又云:“辅针导气,邪得淫?,真气得居。”这是指出运用针刺导气法时,遇上邪气,应先泄邪。

二.针刺导气法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人对《内经》的针刺导气法,通过临床,逐步加以发展。东汉末年张仲景说:“血痹病……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1]认为血痹病可以用针导引阳气治疗。金元时期的李东垣说:“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2]认为中气不足,可用针刺同精导气,复其本位。明初徐凤提出了具体的针刺调气法:“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3]此法主要是综合运用提插、捻转和指压等针刺手法,以催导气在经脉中上下循行或气至病所。在调导气的过程中,如果候气不至,用手循摄等催气手法;运气至病所使气不回,用纳气法;行气时遇到关节阻滞,用龙、虎、龟、凤通经接气。此外他还提出“倒针朝病”,当针尖朝向病所,则能导气行至该处。

徐凤还提出了“进气法”,汪机则加以加以完善:“进气法,针入天部,行九阳之数,气至,速卧倒针,候其气行,令病人吸气五七口,其针气上行,此乃进气之法,可治肘、臂、腰、脚、身疼。”[4]此法有催气,行气作用,有先补后导之功,适用于体虚而需导气的病人。

明代杨继洲在此的基础上又提出运气法:“运气法,能泻,先直后卧。……凡用针之时,先行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令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5]此法有催气、行气作用,有先泻后导之功,适用于有邪气而需导气的患者。

清末周树冬总结前人诸法后,又有了新发展:“通、调、助、运气法,实导气之纲领也……气能为我用,则导气之功备矣。”[6]他除提出了梅花导气法四种:通气法、调气法、助气法、运气法,还细分为推气法、引气法、行气法、和气法、迎气法、鼓气法、提气法、纳气法等。这实际上是继承明代先贤对针刺导气法发展的概括。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海针灸家陆瘦燕称“经络导气”即“行气手法”,并试用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方法,对导气所发生的感传现象进行观察。[7]

综上述,后世在《内经》针刺导气法的基础上,发展了针刺调气等法,这些方法既导引经气,疏导气机,又同时处理针刺导气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近代针灸家除重视针刺导气法外,尚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加以研究。

三.针刺导气手法要领

笔者根据先父的经验,以《内经》论述为本,参考后世诸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了有关针刺导气的手法:候气为先,导引经气。若体虚者先补后导,有邪则随时泻之。旨在气至病所,或气在经脉中畅行。具体操作如下:

1 .针下候得气后,针均匀缓慢插入,均匀缓慢地提出,为了加强导气,可配合捻转手法,欲气上行则逆时针转动针体(右捻),欲气下行则顺时针转动针体(左捻)。此外,欲气至病所,则针尖朝病所方向刺入,同时运用押手法,即以手指压迫与病所反向的一端。

2.在导气时,若遇上关节阻滞,可循摄,按摩遇阻之关节及其附近。如需导气至病所后,气不回转,则扶针直插,复往下纳。

3. 笔者先父认为《金针赋》所载的,是在人部导气,导的是营气,但若要导卫气,必须在皮下天部。

以上是针刺导气手法,如体虚又需导气,则应先补后导,体虚而针下正气难至,先宜用催气法,候得正气后,运用三进一退手法补之,身体较虚,甚至可行九阳之数以补气,待针下正气较充裕时,再用徐入徐出的导气手法。如在导气时,遇上邪气,则随时运用一进三退手法泻之,如邪气太盛甚至可行六阴之数泻邪,待邪去之后,再行导气。导气是导引气在经脉中运行,既可气至病所,也可以使气在经络系统中畅行。在导气过程中,可出现循经传感,此循经传感可趋至病所,使该处痛苦逐渐减轻,或循针刺的本经、跨经、甚至全身出现传感现象,这些传感现象可以短暂,或保留数小时,甚至可出现一至数天后才消失。一般来说,导营气的传感现象保留时间较短,导卫气的传感现象保留时间较长。

分享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