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功理论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养生漫谈

作者:宋天彬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的口号,传说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派徐福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去东海求仙丹,仙丹没有取来,人却留在了日本。现在看来,这只能是古人的理想或幻想。未来的发展就很难说了,利用高科技的基因工程,克隆一个和自己完全一样的人,不就长生不老了么。不过这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许多国家领导人都明确表示反对,我国卫生部也声明反对克隆人的研究。人们取得了一个共识: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变化发展是绝对的、永恒的,稳定不变是相对的、暂时的、是有条件的。所以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是现实一点 吧,不要奢望长生,能够健康长寿,无疾而终,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难道这也是奢望吗?不!许多事实证明这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我小时候,父亲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辽宁桓仁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有一个一百二十多岁的老太太,耳不聋,眼不化,牙齿只掉俩,一生吃素,从来不吃药,小病用食疗。问起她的年龄,总说99,原来民俗忌讳百岁,认为那是该死的年龄。有一天,她洗漱完毕,穿戴整齐,把子女叫到跟前,嘱咐了后事。儿女认为她没有病,不会去世,也没有在在意。第二天见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早起扫院子,到她屋里一看,只见她坐在炕头依墙打坐,怎么叫也不答应,原来已经安详地 去世了。对此过去有许多迷信的解释,所谓行善积德,仙逝升天了。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罕见的自然死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位老人过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特点是一生勤劳,90多岁还喜欢田间劳动;脾气柔和,从不发火;心地善良,乐观开朗,吃斋念佛,助人为乐;五谷杂粮,粗茶淡饭,吃什么都香。住在山沟里,空气很新鲜。这使她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都很和谐,能做到如《黄帝内经》所说的“天人相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再加上先天的遗传素质好,因而能尽其“天年”,无疾而终。

养生之道讲起来没完没了,但是其要点只有一个,就是调和阴阳,“致中和”。致中和就是要做到中正和平,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也可以理解为中庸之道,凡事适度。可以说“中正和平”是人类通往健康长寿之路。

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演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是认识宇宙复杂事物的简化法模型,其精髓在于平衡原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自动控制的巨系统,它之所以能生存,就在于时时处处自动控制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一切活动不可太过与不及。医疗保健的钥匙就掌握每人自己手里,就是要维护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靠信息调控而“致中和”。

现代科学认识到:生命运动是一切物质运动最高级最复杂的形式,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最完善地整合,不仅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有序化,而且由自动调节控制发展到产生人类的自我意识,可以有意识地主动调控,气功养生就是自我调控的最佳手段。以精神文明、自然疗法、个人保健为基调的中医养生学,完全符合未来的新医学模式。对于人体这样复杂的巨系统,中医的控制艺术十分高超,这就是抓住影响全局的关键部分,首先调整好,其余各层次的反馈调节,由人体自动调节机能来完成。于是阴阳、精气神、五脏、经络气血、三焦、卫气营血、六经等一些简单的控制模式,在实践中却能从根本上解决复杂的问题。从控制论观点来看,医学的诊断和治疗都是运用信息,不过中医长于宏观和整体调控,而西医则更长于微观和局部的精细调控。了解这一点,在自我调控无能为力时,就要请医药来帮助。我们提倡预防为主,加强自我保健意识,但是不等于讳疾忌医,有了难以自疗的疾病,还是要请医生的。

中医常说“三分治,七分养”,小病早治,也是一种预防医学思想。首先用气功的“三调”自我调理,配合食疗。调整不过来,再请医生,也要配合气功锻炼。无论有病没病,气功锻炼都应坚持一生,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部分。

所谓三调,首要的是调心。就是调节心理平衡,始终保持平静而愉快的心情。现代科学发现,人之所以感到心情舒畅,轻松愉快,有一种满足感、幸福感,是因为大脑快活中枢兴奋,分泌了适量的“内源性吗啡”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全身各系统都能自动调控到最佳功能状态,就是中医所谓“阴平阳密”,气血调畅,则百病不生。反之,负面情绪,恶劣的心情,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以致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长此以往,将导致动脉硬化,微循环灌流不足。于是疲劳综合症、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等各种生活方式病,接踵而至。可见要想身体无病,首先要心理没病。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要想一生无病苦,不叫一息有愁容”,现在得到了科学的解释。要培养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凡事从好的方面想,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以进取为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与众同乐、处处找乐。这样你就能永远保持愉快的心情。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认识能力,以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就能如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调心的具体方法很多,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意守”二字,即在放松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处。这叫“入静”,即思想上进入一种安静状态。由于功夫深浅不同,入静的程度和境界也不同。初学气功,不可对入静要求过高,以致产生急躁情绪,反而难以入静。初练只要能做到清心寡欲,以正念逐步排除杂念,注意力集中一定的时间,就算入静了。古人说“不患念起,惟患觉迟”,入静就是在与杂念斗争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时必然是有意之调,但用意不可太执著。对杂念应该以正确的认识加以合理地引导,而不只是压伏,正如《医学入门·保养说》所说:“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可见涵养道德,陶冶情操,是调心的根本。为了入静,必须排除干扰,所以要做好以下三点准备:第一必须抛开一切烦恼忧愁之事,使心中毫无牵挂;如心事重重,不得摆脱时,不必免强练功,或以动功以及音乐诱导入静。第二宽衣解带,排除二便,使身体处于最舒适的状态。第三选择清静宜人的环境,做适当的布置,如焚香、立座右铭等,使练功地点、条件、时间都相对固定,以利于条件反射的形成,可望早日成功。随功夫加深,便逐渐过渡到杂念渐少意念归一的阶段。此时往往“意守”似有似无,意守在有意无意之间,出现各种感觉、幻觉等心理反应,即所谓“八触”、“十六景”等动触现象。此时绝大多数人会出现气功快感,即大脑快活中枢兴奋,分泌内源性吗啡,全身都处于最佳功能态,任何功能失常都会自动调整到平衡。最后可达到“无为”的最高境界: 心如明镜止水,神如浩渺太空,无思无虑而又无所不知,无外无我而又十分清醒,神志达到虚灵状态,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时人们的潜能将得到开发。

分享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