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面上的功去
①入百脉
上面讲过祖窍分中丹田与上丹田两路,现在再从上丹田这一路讲起。上丹田之气出于眉心,使入“百脉”。
百脉,在道家气功中又称“万物”。所谓“万物”,一指实,即指身内的百脉、营卫气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二指虚,即指身外的气化神、神还虚等。实与虚就是老子所讲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覆”中的“万物”二字。
气由印堂放射而出(放射是自己放的),在道家气功中称此为“其大无外”、然后,气再向印堂收,收到最后成一小点,这在道家气功中称为“其小无内”,直到完全消失了,这就是“人元”,就是“气覆”。
这放与收,就是孟子所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放之可弥六合,收之退藏于密”。
整个人元阶段,就是返本还阳的阶段,叫“七返”(亦即返火之意)。到此,“地户永闭,天门常开”,人元功即告结束。
4、入中功中的自然现象
练功者在生理、心理上可能出现“脱胎换骨”、“过四关”的感觉,这是必然的自然现象,不要惊恐。这种现象有下列几种。
(1)过火关
从肌肉的热感开始,以后便火易上升,易面红耳赤,周身如火烧,骨髓关节似火灼;有时夹杂酸痛,病彻心肝,怕光怕热,易发怒。发怒就会引起头痛耳鸣。
(2)过水关
人体内水占百分之七十左右。进阳火,过漕溪穴后,每练功时,便会内视胸腹部一片汪洋,波浪滔滔。这一阶段小便多,屁多,易哭,易伤心。
(3)过冷关
周身发冷,局部放冷气。脊椎如浸在凉水内,时而出现麻木僵直感,易腹痛腹泻,感冒,咳嗽。鼻涕多。
(4)过惊恐关
怕听刺耳与噪杂的声音。听到这些声音,好象直刺大脑顶门,立即耳朵闭气(耳嗡嗡响),毛发直坚,浑身肌肉颤动,于足冰凉;常做噩梦,梦见不愉快和惊恐的事,例如竟从高处跌下来,惊出一身冷汗等。
5.练人元动的几点体会
(1)练气功的目的要明确,对气功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不能道听途说,断章取义,朝三暮四,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练,久之自能有个分晓,得到好处。否则,必自误,欲入门而不得。
(2)练气功经常不会一帆风顺。整个人元阶段经过的时间较长,其中会有很多反复与曲折,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努力,而且经历困人而异。新陈代谢本身,就是你死我活中的斗争。练气功要经历许多困难,但一些风险,个别的甚至会生命攸关。功夫越高,越深入,困难和风险也越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3)执法重于学法,方法很重要,因此要有选择,要有针对性。但方法毕竟是死的,执法是活的,执法的人更为重要,因为掌握方法是靠人。选师当然是比较重要的,但师传也会有片面与局限性,因此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灵源大道歌》讲“可怜一个华厦里,金马玉堂无主人”。意即自己要能当家作主。在学功初期需要师传,到了功夫逐渐深入而能全面掌握功法后,就要依靠自己。寻师访道,只是为了印证而已。功夫是练出来的,只要精益求精,持而不懈,自能渐长渐进。
(4)勿为文平所迷惑。虚实静功是以阴阳、动静、有无、虚实来体现的。古人写文章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幻幻。尤其是气功,都借有形来喻无形,更显得有些玄虚。如有些古书上说的“白云上朝,甘露下降”、“虚室生白、“龙、虎”、“日、月”、“乾坤颠倒、“心肾颠倒”等,中心意思都指的是阴阳的变化和气质的变化,并非真有乾坤的颠倒和心肾的颠倒。气功里除了气质的变化与经络路线等外,最后就是有所谓的“特异功能”,别无其它。切勿为文字形容的一切所执著,否则自误误人。
(5)“大道至简至易,伍止渊等气功家都这样说过。他们是从总体上讲的。若从具体上讲,气功也是极为细微而复杂的,不能粗心大意,否则便会“失之毫厘而谬之千里”,贻患无穷。
(6)要弃病态,取常态。一个病人或一个老弱者,往往把病态视作常态,而把常态却看做是异态。练了气功后,身体逐渐强健了,但由于思想还停留在病态的规律上,而视常态为病态,转不过来。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因此,必须注意常态与病态,但是人各有异,不能强求一致。
(7)经得起考验。气功自古以来,就传说纷坛,毁誉各半。真正学气功,要花几十年的功夫。要搞清一个问题,不是简单易行的事,何况气功是看不见、换不着的,是身体内部的活动,要弄清来龙去脉,讲得头头是道,没有几十年的实践是说不清楚的。
(本文蒙李廷光老先生和沈鹤年大夫审阅,陈铸同志协助整理,特此一并致谢。1989年10月完稿于上海江宁路1000弄35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