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功理论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内丹术与《黄帝内经》

作者:李小青 来源:中医药文化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摘要:内丹术是道家核心修炼方式。内丹术正式形成并被命名是在晋唐时期。但内丹术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核心的观念和技法,在晋唐以前已经产生传播。这个“内丹术的初传”时期在内

内丹术是道家核心修炼方式。内丹术正式形成并被命名是在晋唐时期。但内丹术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核心的观念和技法,在晋唐以前已经产生传播,甚至可上溯至远古的伏羲时代。道学专家胡孚琛称这段漫长的时期为“内丹术的初传”〔1〕。内丹术的初传时期在内丹术的发展脉络中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内丹术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道家哲理及养生观念影响颇深的《黄帝内经》,包含有初传时期内丹术的要素,因而在内丹术的发展脉络中是占有一定地位的。本文就想就此进行一些论述。

一、内丹术的发展脉络

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老君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道家为得道成仙而采取的主要途径或学问方法即内丹术。因此内丹术曾被称为仙学(近代道家学者陈撄宁的观点)。人是否能成仙,是个虚无缥缈的问题,姑且不论;但为成仙而重视养生并富含养生内容的内丹术能使人获得健康长寿,却是不争的事实。

1.初传时期

内丹术发展的过程十分漫长。内丹术初传时期的方法,是十分简易而古朴的。实际上主要就是导引、放松、入静、意守、内视。老子《道德经》对此多有论述:“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抱一”“啬精”“长生久视”等。《庄子》也不乏此方面的内容:“守一”“心斋”“坐忘”“撄宁”等。《庄子·养生主》有“缘督以为经”,其中已含有后世内丹小周天功法的要领。初传时期的内丹术并没有冠以内丹术之名,但已具备了内丹术核心的修炼方法,这就是:修炼精神意识使之处于虚静状态。

内丹术认为“人体内有大药”,这个“大药”能有效防病治病。但这个“大药”并不是指产生于人体内类似于有效药物的东西,而是指人体在通过“内修”达到高度入静之后进入的一种身心极其平衡和谐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体内的正气会自然涌现,循经而行,机体的功能会得到改善和增强,疾病会不治而愈,体魄更为强健。这个内丹术的核心观念和技法在内丹术的初传时期已经形成,并由此后成熟时期的内丹术所传承。

2.成熟时期

从秦汉到前唐,道家比较推崇外丹黄白术,即主张把自然界的某些物质如黄金、水银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以炼制,制成丹药服用以达不老长生。可事与愿违,人们服用后,往往中毒身亡,特别是隋唐几位笃信此术的君主如唐太宗等因服丹而相继驾薨后,引起社会恐慌,外丹黄白术迅速衰亡。这就迫使道士借外丹之名而论内丹,以维护丹道之声誉。于是,以此为契机,已悄然在社会上传播数百上千年的“初传时期”的内丹术浮出水面,被正式命名为内丹术。古老的丹道在此时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由“外”转向“内”,内丹术成为丹道的主角,并逐步发展到鼎盛。

内丹术成熟的标志是被称为“万古丹经王”的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的问世。《参同契》虽然成书于汉代,但它被高道们阐发、弘扬,其秘诀公诸于世,是从唐中期开始的。《参同契》一书借用炼外丹的术语,来阐释内丹修炼的过程,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参同契·三相类》篇中说:“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为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这样以易理论玄理,以黄老思想讲性功,以炉火药物名称代命功,开创了以丹鼎派炉火名词隐喻丹法的先例。后世内丹功法的名词用语,多是由《参同契》中沿袭而来〔2〕。内丹术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如此,此时的内丹术变得系统成熟了。

成熟阶段的内丹术的要领,简而言之就是:内丹的修炼物为精、气、神,修炼时要设鼎炉(意守的位置),要讲究火候(意念和呼吸的控制),修炼过程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强调气的周天运行。且要求汲取房中术的技法,把以化解性能量来强化“神”的功能(取坎填离即还精补脑)作为内丹修炼的重要环节〔3〕,其中程序严格,炼法极为复杂。内丹术在宋代又分为南派的清修法和北派的男女双修法。

成熟阶段的内丹术大力提倡性命双修,即必须兼顾精神和身体的修炼。此时的内丹术强调修命(身),如高道吕纯阳所言:“单修性兮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但这只是为与佛家等其他单纯主张修性的修炼法相区别,修性(心)仍然是内丹术最为重视的内容,是第一位的。

3.初始阶段与成熟阶段的比照

如上所述,成熟时期的内丹术尽管其本质或核心与初传时期的内丹术没有什么不同,但修炼过程过于复杂琐细,难以掌握,且特别强调性能量的转化(还精补脑),显得神秘,因此成为一种小众的修炼方法,只是在道观和一些士大夫、文人的府邸中流传,一般的民众很少问津。比照起来,唐以前那种简易古朴的内丹术更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

初传时期即古朴的内丹术,同样实行身心兼修即“性命双修”(尽管当时尚未有“性命双修”这样明确的表述),以修心为主,具体法门为“心息相依”。修身,就是锻炼筋骨皮,打通经脉;修心,就是放松入静,排除杂念,使心如止水;心息相依就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呼吸活动以诱发内气。

内丹术原本并不是很复杂的。道家经典《唱道真言》云:“炼丹,非有事事也。无所事事,方谓之炼丹。人能无所事事,以至于心斋、坐忘,丹亦何必炼?丹至于不必炼,乃善于炼丹者也。”又说:“夫无上之道,原无可道,无上之丹,原无所为丹,欲执象而求之,背道远矣。”可知,丹道原本并无复杂的程序,也没要求“还精补脑”,其实施就是如此简单:不执著、无所求,保持心境的淡泊虚静而已。历史上的一些高道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把凡属內练静修的方法,都视为与内丹术同类。唐代司马承祯即认为佛家的禅宗止观、禅定是与内丹术相通之法,并将其融入内丹学。金代道家全真教教主王重阳所创的内丹术是禅道结合的清修法,他认为,禅宗、密宗、瑜伽的修炼法与内丹术基本类似,因此可纳入内丹术。

当然,真正能做到放松入静,无欲无求,并取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也是需要花上一番功夫的。

分享到:
------分隔线----------------------------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