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练方法:
阖目。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稍外撇。膝关节要滑利不僵,腿要屈中求直,收臂,以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弯为度。
两臂微屈,置于头的两侧(掌心向里。初练时,可置于胸前或腹前,掌与头或胸、腹的距离不少于一市尺。要“指、趾松散、腹肋空;头颈虚顶,展慧中;松密处,体重落于踵”。落于踵的练法:以两脚跟联线中点为一点,密处、天顶各为一个点,要求这下中上三点垂宜一线以维持身躯中心,放松全身,以和气息运一行,与“真人息之于踵”相互应。意念的上下往来,要贯通脊柱进行;由头顶和双肩(天、地、人经)冲上,经密处和双脚心(天、地、人经)贯下。”
一上一下,直达天地根,并且均要缓慢、舒适和自然。
功用:
冲上可采用阳,以补气;贯下可采用阴,以养血。多上,上制下,可补命火,填真气,多下,下制上,可补肾水,养血分;上下往来,通理三焦虑实。
此外,冲上可发,贯下可收。
气感与效应:
“上、上上然气冲星斗;下,下下然气贯井泉”。学练此部功法,可初步体用人、地、天三者连通一体的实感与效应。脊,可贯肾,填髓和通脑,以此为中轴,上下往来以意和气,连通外界之后,气可通透全身,同时又觉气由头顶、双肩通天,气经密处,脚心入地。配合吐纳,“吐(呼)从地出经背上,纳(吸)由天来经胸下”,大可“出息,周通法界;入息,摄本归周”。
此外,有实体感,如顶天立地的气柱和光柱等。对上述的“气”练功有素者或具有人体特异功能者,远离可视见,近靠可触知。但会因人(健康情况、精神状态、功底如何等);因地(如山川,包括方向等自然环境防影响和周围风、火、声、电、晴、月之盈、亏、日之变异以及时刻的不同等)而有所差异。由此说明,慧功气功态之一的“近在眼前,又在身中”,“气在人中,人在气中”,即“感应(场)”的作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
练功中,还偶有“雷鸣”、“鸟语”和“花香”,这是在第一部功(松展、放、收)中出现的“光”之后,相继而来的“声”和“味”。祖国医学气功界认为,这是激发经气、循经内动,平秘阴阳过程中的景象,是气功功能进一步修练养成和发挥应用的结果。因此,此阶段的锻炼效果,会更为满意。
注意事项:
以先学练贯下,后学练冲上为宜。平时操练也应按此先后顺序进行。
操练中,贯和冲的次数不限,但要相等。
要辨证练功,即也可多贯和多冲。多,是指时间长短而言,不是说可单练贯或单练冲,要上下往来,不可缺一。否则,阴阳虚实失调,气滞血郁或气散血亏,造成偏差。
如日久上下意念活动不眈气感不足可把意念方式改为围绕脊柱螺旋式上冲和下贯。要反正(过时针和顺时针转向)盘旋上升和下降。一上一下为一遍,连续练三或六或九遍。这是在操练慧功中使用的激励功法,有时虽可事半功倍,但要谨慎从事。高血压病人,眼底动脉出血患者和妇女在月经期、怀孕期,勿练。
上冲时,因通天阳,后背或全身有温热感但不宜出大汗;下贯时,因接地阴,前胸和全身有清该感,但不宜发冷。因此,要灵活掌握时间和遍数,做到适可而止。
操练中,身躯不自觉的摇晃,转动或舞动要任其自然,不加控制,也勿违其规律和要求,如故意把慢动改为快动,改上为下或改左为右等等。此外,要满足其需要,任其自发停动,不要突然中断练功或强制收功。
练功到此阶段,练功者互相间要拉开距离,因为各人在上冲下贯时所造成的“场”的高度、广度、强度和流向不同,即喻体外运行的形态和能量不同,而相互影响,甚至造成干扰,轻者练功不成,重者会适得其反。
第三步向 横
此步功法,是在冲上贯下,即使气从内到外和由外到内以透身体、连天地的基础上,进一步使身(动作、形态)心(意念)、息(呼吸)、气(人体场)、天(宇宙能或谓天地间浩然之气等)联一起,同呼吸,互为用,“共命运”的功法。
由于上冲、下贯和横向的先后依次、连续不断和反复持久地操练,通天地,互为用,阴平阳秘,真气从之,健身、祛病、长寿以至生慧是自然的,必然的,是可以理解的。
操练方法:
仍然闭目。
意念向横,要横向无止境,直至人天合一(自身客观化,躯壳宇宙化或谓人天气场同步化),这是调心的延伸和深化阶段。横吐时(呼),吐自小腹;横纳时(吸),纳归小腹。在吐和纳的意念活动中,加以呼和吸的呼吸运动,这是有目的激发和急进的功法。吐和纳,两者各自要上下、前后、左右里外、浑圆一体。一齐放,放到无边无际。一起收,做到圆满成功。要气势磅薄,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地动山摇”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