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半生忙于身边琐事,内功境界不高,但三十多年来也积累了一些亲身体会,深感应将内功看成一个平常人的家常日用,不需要把它看成是“不传之秘”,不敢告诉有志于练内功的人;更不需要把它看成是“生财之道”,扩大宣传,哗众取宠。因为那样,就会使“大清明”转化为“大昏暗”,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的内功。
基于以上初步认识,笔者在1989年到安徽亳州参与“陈抟千年祭”学术讨论会讲《陈抟易学与内功》时,曾将1963年写下的描述内功境界初、中、高三大层次的三首小诗告诉了大家。现抄录如下,供读者参考:
(一)已知光自心中发,渐觉明从体内生;眼耳鼻舌身心意,合成一体如明灯。
(二)六根互用号“圆通”,明到极时便是空;一个真空藏万有,太阳移到月明中。
(三)一分为二即阴阳,四面八方见镜光;照影如真真唯物,大千世界镜中藏。
对内功毫无接触的人,仍难免对这三首小诗有神秘感,甚至会说笔者是在撒谎。这也难怪,此事就像人吃苹果一样,向来没吃过苹果的人听别人讲苹果如何好吃,总感到不好理解,直到亲口吃一个,才会真正知道苹果究竟是什么味道。这就是实践第一性、理论第二性的道理。理论来自实践,又翻过来指导实践向更高阶段发展,循环上升以至无穷。这是唯物辩证法原理,也就是伏羲易原理。为了能走捷径、得实效,对三首小诗用的名词略作解释,供读者进行内功实践时作参考。
1.“明灯”:这是练内功由“入静”到“入定”的转折点,也是由生物电向生物光转化的转折点,又是由阴性的0内小数向阳性的1为整数转化的转折点。(《易图》用黑格表阴、白格表阳,道理在此)就自我感觉来说,就是高度入静时大脑里出现的一个发光点。它能合、能分、能动,稍一分散心思它就消失了。意念定于一,它就又会出现,这就是感觉向视觉转化,它其实就是大脑意念的集中点。出现后的形象,很像个油灯点燃时的灯头儿。历代许多练内功的人给它起了各式各样的名,例如:道家叫“黄芽”;佛家叫“燃灯”;儒家叫“灵明”;近代练气功的人又叫它“光点”,等等。总之是一个红黄色火焰向上的发光点。它标志着这个练内功的人已进了“入定”之门,大脑能向外集中发射人体生物光了。佛教徒称为:“传灯”,是能生“般若光”的信号。传来传去,越弄越神秘。其实是不管在家出家、吃荤吃素、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有何不同,练到意会专一持续时间较长时,它自然会出现。而且,古今中外的人和生物,所发的生物光本质相同,没有两样。它和世界上的电本质相同没有两样,道理是相同的。
2.“空”:就是物体能透明,而不是什么也没有。对外界物体缩影能收、能发、能存,所以说是“一个真空藏万有”。“太阳移到月明中”,则是对大脑生物光的形象化比喻。当大脑“灵明”光度加强、范围扩大时,中心点光度最强,活像个金光四射的太阳;周围光度差些,像月亮的银光;再向外按“七色光谱”的层次一圈又一圈逐渐淡下去,最外是黑色。《周易参同契》称为“外廓”。练内功到了中层境界的使命是:继续练下去,让中心点光度越来越强,照亮的范围越来越大,使全身内外都处在月的银光照耀之中。中层境界的名词更多:中心发光点,道家叫“内丹”;佛家叫“宝珠”;儒家叫“圣胎”……
3.“四方八方见镜光”、“大千世界镜中藏”,是内功高境界。道家叫“成仙”;佛家叫“成佛”;儒家叫“成圣”。脱去封建迷信外衣,看它的实质。“佛”是译音,原意是“觉悟了的人”;“仙”的高级称呼是“真人”;“圣”的繁体字是“聖”,为“日耳王”,即“聪明人”。总之,还是一些人,不过比平常人聪明些、觉悟高些,生物光能大些而已。对于生物光能的高境界,孟子说过:“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无声而无臭,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实就是人体生物光不断加强、在体内体外照亮的范围可以无限扩大,又可以收藏在体积很小的生物细胞里。这种“大圆宝镜”的境界很难达到,但知道比不知道好些,使自己终身练内功有个远大目标。
“照影如真真唯物”的意思是:要注重真凭实据,不为幻想、妄念所迷惑。练内功像办其他事一样,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不要欺骗自己,更不要欺骗别人。达到了什么境界,要寻求真凭实据来作印证。例如:感到大脑出现发光点而且能移动了,这时就可以想到用自身的一个部位来检验。例如想到左手,手掌、手心、手背、手指,从肌肉到骨骼,隐约可见,那就用右手去摸一摸,直接了当地找到它了,连右手的按影也隐约可见,那就证明是实在的,也证明发光点真是自身的意念中心,形成全身内气的统帅了。又如:闭着眼睛,大脑生物光能反映出身外几尺远的物象,那就可以合着眼睛用手摸摸、用脚踏踏,看是否真有这一实物。倘若别人说,他合着眼睛也能看到身外的物象了,那也要安排个他事先无法知道的条件,实际检验一下,再决定是否可信。最轻而易举的是:在他眼前伸出几个手指,让他说出是几个,反复几次,若是全说对了,才能相信他说的是真话。只有这样做,才免得上江湖骗子的当。特别是结伙行骗的江湖骗子,很会像演戏一样,互相呼应,骗人骗钱,必须小心。应处处用辩证唯物观点去分析判断,以免上当受骗。古书上记载闭目能见外界物态变化的事例太多了。有的比较合理,可能是事实记录;有的太玄虚,可能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必须用辩证唯物观点去分辨真假是非,才能不把《封神演义》的神话故事错认为“武王代纣”的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