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功法实践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六妙门修法(5)

作者:宋智明 来源:气功人网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初次得禅定是不自觉的,而且有一段时间不怎么稳定,因此尽量减少杂事,动静结合练习,时时保护定心,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入定,就能趋于稳定,且能随意把握,自由地出入禅定。

得证禅定后,不管出现什么神通功能以及种种变化,都不要理睬它,应一切放下,了知由禅所发的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要明白禅定的目的是借以伏烦恼、除盖障,然后以寂静心而开发真正智慧。因此通过禅定的体验,身心修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便有可能真正证入佛法,故为见道修道的基础。

证入禅定后,经过保护,相对地稳定下来,但此时又易产生对禅境的一种贪爱,于是耽着禅味,产生禅执,如果执心粗重,则又将失去禅定;又执禅之心因无慧照故,则易落于愚定,使道业不成,所以在此时仍要起体真止的观修方法。在禅定时或在平时生活中,时时观察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因此先应明了禅定的境界并非真实,只不过是五蕴假和合的感知而已,故仍是生灭法,本来如幻皆空,只不过是五蕴假和合的感知而已,故仍是生灭法,本来如幻皆空,因此不生执着,不受禅味,境空心亦空,故能观之心自然不起。可见能所双亡,根尘脱落,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真空之性自然现前,此时的寂静不再是相待的感知,全体是心,全体是境,心境冥一,灵知不昧,这就是悟入真空,见于自性。如不用因缘观,也可用返照法来修。如在禅定中,一心体达“受禅者是谁?”“知禅者是谁?”如此一直穷研返照,同时也不失禅定而起乱心分别,只是无心体究,绵绵任运,直到山穷水尽时节,(因-大+力)地一声,根尘顿脱,灵光独耀,亲见本来,则入于见道位。

体入真性后,每天仍要坚持静坐一至二小时,并以此亲切的体悟,应用于人事,随时随处返照观心,使灵明妙心不受六尘所染。如有习气翻腾,则应随时转化,久之则愈趋清净,自然空净无染,而且心力极大,能成就弘法大业,此时即进入方便随缘止。虽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以种种善巧施设利益有情,而其寂静空明之心,时时如此,并不因境而迁。在方便随缘止中,虽然定力不退,空明依旧,但如果事缘复杂,仍有偏重的执着,如静中偏于空明觉照,动中偏于事缘觉照,还没有达到寂照同时,双照空有,双亡空有的中道境,所以在久久历境练心中,到最后就以息二边分别止法来止息空有二边的偏重,使动静一如,空有不二,一心体入中道圆妙之境;破无明,证法身,便能在一百个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广度众生了。

止法的重点是寂止,故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以止来出离,使之趋于更高一层的境界,而不在境上多加分别取舍,这是修止法最根本的道理所在。
第五节观门修法

观门的修法与止门修法不同,它要在禅定心中,以能观的观智,观于所观的诸境,层层深入,最后达于智境冥一,悟证实相。先述次第三机,次论觉意三味,最后论十乘观法。

一、次第三观

次第三观是方便观法,如练习者在止法中无法入门,即用次第三观来修。

1、从假入空观这一观是入门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认真修习,反复研磨。此法又分为二科,一是析假入空观,属于初步的练习;二是体假入空观,观力较强者方可进修。

(1)析假入空观:练习者在禅定心中,以明了的心慧分别起观,先观定心中的微细出入呼吸的相状,只觉此时息相,犹如空中之风一般,无内无外,了无实合格。次观皮肉筋骨、五腑六腑等身体各种成份,犹如芭蕉之叶,也如梦幻泡影,无有实质。次观微细的心念,无常变迁,刹那不住,没有一个我的主宰。因此,一一遍观身体、感受、心念、五蕴等一切诸法,令其消归于空。久之,于观心中,明见诸法皆无自性,没有得禅之人,亦无禅境之法,既无人法,而此禅定依什么而立?因此了达禅定的虚妄,其体本空。在定心中作如是观时,便有功能与观智的开发,如感觉呼吸出入遍及全身毛孔,心眼开明,透视身内的五脏六腑及经脉细胞与一切虫类,因见到内外不净的假相,及刹那变易的诸法,于是心生悲喜,证得无常、苦、空、无我的四念处智慧,破除凡夫常乐我净的四颠倒。由此得相应的智慧,已深明无我的真理,但未入见道,未证本来。如果在修此法时,出现各种烦恼障碍,则应用对治观来分别观破,如(一)多贪的用不净观法;(二)多嗔的用慈悲观法;(三)愚痴重的用因缘观法;(四)业障重的用念佛观,或用持咒法。

用析空观修习后,虽未证入真空,但已得相应空,内心应是清明的,空觉应时时现前,身心轻快,头脑清醒,精神爽朗而饱满,执着明显减轻,在生活中有一种异常的寂静安宁感。

(2)体假入空观:这种观法也是在禅定细心中,或在析空观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观法。析空观以思惟分析身息心三者皆空无性,而此法则以推理心境四性无体而悟入无生真空理性,故在观智上要比前一步难一些。

四性即以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四句模式,来推理心境诸法本自无性的真理。不过不能在四句上产生分析性的执着,而应借四句模式的推理,打破心境的执着。如在推理时冥然进入真空无生之境,则推理就可停止不用,因为当证入真境时,法亦应舍故。

推理的方法是这样的:①先以心法来推四性:如果是心法自生,应从心生心,那么,能生所生,就有二个心了;又不对境时,心也应常生,但没有境的存在,也就没有心的反映,因此,心并非自生。如果心是从他而生,从外境产生的心,与我又有何干呢?又如从境生心,那么圣人在对境时,也应该生心了,但圣人并不会在对境时生心,所以心并不是从他而生。如果是心境共生,那么,到底与心境各有生性才成为共生呢?还是心与境各无生性才有共生呢?如果心境各有生性,为什么还要依赖对方的共和才能生起?假如一定要心境共和时才能生起,那么应有二个心共同生起,一个心从自心生,一个心则从境而生,但实际上又不然,因为假如心境各无主体没有独立的能生之性,那么在共和之际怎能有所生呢?比如一粒沙没有油,众多的沙共压又岂能压出油来?所以心并非从共生而来。如果说无因而生的,既然是不因心生,又不因境生,心境的本体尚自没有,又怎能产生心呢?不应该人虚空突然无中生有的变幻出心识来,所以说也不是无因生。这样用四性来推理检责,寻找不到一个心的生处,则悟知心本无生,因无生故,一切妄念当下止息,真空妙性全体显现,便证入一空一切空的境界。

分享到:
------分隔线----------------------------